丝路北道龟兹佛教壁画研究

德国莱比锡大学
Straße des 17. Juni 2
04107 Leipzig
电话:+49 341 9737-820

邮箱:franco@uni-leipzig.de
zin@saw-leipzig.de
konczaknagel@saw-leipzig.de

佛说法图残部,克孜尔第76窟(孔雀窟),约公元500年,图片来源: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龟兹地区佛教石窟寺院位于古丝绸之路北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保存了约公元五至十世纪的精彩壁画。时至今日,这些石窟壁画才完全走进公众视野,被学界系统地记录和研究。本项目隶属德国莱比锡萨克森州科学院,旨在建立一个信息数据库,记录并阐释龟兹地区所存壁画,并且收录世界各地博物馆及私人收藏的壁画残片及仅存摄影、线图以及笔记形式的信息。本项目旨在透过历史文化学的视角构建龟兹壁画的图像学程式,识读图像内容,寻求相关文献依据,并尽可能厘清壁画背后的佛教流派及思想。与此同时,研究者们还将探究印度、伊朗、希腊罗马及汉地艺术对龟兹壁画的影响。

本项目依托莱比锡大学,与欧洲各国、中国、日本、美国等诸多学者共同协作,致力于建立世界最大的龟兹壁画研究中心。在此,研究者们将从宗教、美学、佛教文化视角及对东亚佛教的影响诸方面,全面研究龟兹佛教石窟壁画。


龟兹佛教

龟兹古国地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是古代丝绸之路北道线路上的交通重镇,是公元前2至公元11世纪间长期繁荣的贸易中转站。龟兹国的语言为吐火罗语。龟兹作为连接古代地中海世界和东亚商路上的重要据点,不仅商旅贸易能在此交接,不同民族和宗教亦随之碰撞交流。

原本诞生于印度的佛教,至迟于公元三世纪已在龟兹成为主要宗教。随后,龟兹古国持续营建石窟寺院,直至公元1011世纪该地伊斯兰化为止。这些石窟寺部分洞窟内装饰有绚丽多彩的壁画,是当时佛教僧团的生活中心,至今依然可见昔日佛教文化的繁盛。


壁画

龟兹地区总计有十座佛教石窟寺院。克孜尔石窟是其中规模最大且最为著名的一处,共有超过400个洞窟(其中已编号者339个)。此外还有库木吐喇石窟(114个编号洞窟)、森木塞姆石窟(57个编号洞窟)、克孜尔尕哈石窟(64个编号洞窟)、玛扎伯哈石窟(44个编号洞窟)、温巴什石窟(26个编号洞窟)、吐乎拉克艾肯石窟(20个编号洞窟)、台台尔石窟(18个编号洞窟)、苏巴什石窟(5个编号洞窟)以及阿艾石窟(1个编号洞窟)。所有洞窟中约三分之一者装饰有壁画。

龟兹壁画与印度艺术关系密切,既有本生、佛传及因缘说法题材,亦有佛、菩萨及护法神尊像,并且绘制有风格化的山景、建筑及其他丰富多彩的纯粹装饰元素。精美瑰丽的龟兹壁画虽然大多具有可追溯的印度原型,但也呈现了杂糅地中海及伊朗元素的混合风格,稍晚时期还接受了汉地艺术的影响。


研究史

新疆佛教文化一度在历史长河中湮没,至19世纪末才被世界重新发现,当时不少国家派遣探险队前去新疆考察。1902-1904年德国四次探险队调查期间,有三次,即190219061913年,曾在龟兹石窟寺院进行考古工作。他们发现了众多不同语言文字的写本残件,大多与宗教相关。这些写本连同在石窟壁面书写的题记,绝大部分是印度的梵文或本地的吐火罗文(龟兹文),后者如今已经成为死语言。

德国探险队从洞窟内“劫掠”了众多壁画,并将其与写本残件及其他出土物一同运至柏林。这其中存在借此抢救壁画的思量,因为不少壁画在伊斯兰时代遭受人为因素或如地震等自然因素的损坏。但是历史真实地告诉我们,如果这批壁画当初留在洞窟原址会比运至柏林更安全,因为二战时不少壁画因柏林被轰炸而遭难。

早期运至柏林的壁画及其他文物如今收藏于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构成中国及中亚文物的最大一部分馆藏。二战结束后,有一大批壁画被转移至俄国,如今藏于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二战爆发前,柏林还曾流出其他相关收藏,它们经由赠送或售卖的方式,辗转分散至现在全世界至少15家博物馆。

学界早已充分肯定了在印度艺术文化基础上发展出的龟兹壁画的重大价值。早先,德国学者格伦威德尔、勒科克和瓦尔德施密特依据梵文佛典破译了不少壁画内容。中国学者从上世纪80年代起也着手龟兹壁画的研究,不过由于语言障碍,他们不甚了解德文著作,而是根据汉文佛典进行壁画识读。另一方面,语言也阻碍了西方学界了解中国的主要研究成果,例如宿白等人的著作。近年来,双方积极沟通,相互交流。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与新疆龟兹研究院的重大合作也由此应运而生。


“丝路北道龟兹壁画研究” 的项目目标

电子数据库

本项目旨在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电子数据库,收录龟兹地区的壁画信息,比如各壁画所属及收藏情况、内容简要描述及相关学术出版物的更新;依循图像学、图像要素及装饰纹样分类,定制一个分类体系,统筹勾连诸壁画及其信息。 在保证词汇使用统一性的同时,亦保障了系统内的有效检索。 该数据库提供所收录壁画相应的摄影或线描图。根据分类体系,选择性以色彩标注图像中的部分要素。 我们旨在为学者提供简明且全面的材料,并向公众普及龟兹艺术。 该数据库注重文献注释, 囊括以欧洲及亚洲语言书写的、与龟兹壁画相关的诸文献。它们涵盖壁画风格、内容、保存情况、保护方法和零散发现,以及龟兹地区宗教、历史、研究史等方面。 对于所收录的出版物,本项目均提供一篇简短的英文介绍,及附其他参考文献, 为各国学者提供国际化平台。 该数据库不仅处理各种图文材料,还将展示本项目的研究成果,致力为未来诸研究提供可持续性的工作基础。


出版物

本项目计划出版莱比锡龟兹研究系列书籍,内含至少17部专著。


更多活动

 

启明丝绸之路学术贡献奖 2023

启明丝绸之路学术贡献奖,颁奖典礼


项目年限:2016-2030年

 

项目组成员

  1. Eli Franco, Prof. Dr. phil. habil. [埃里·弗朗科,教授, 项目负责人]
  2. Dieter Schlingloff, Prof. Dr. phil. habil. [专家顾问]
  3. Monika Zin, Prof. Dr. phil. habil. [莫妮卡·茨因,教授, 研究组负责人]
  4. Ines Konczak-Nagel, Dr. phil. [伊内斯·孔扎克-纳格,博士, 研究员]
  5. Erik Radisch [埃里克·拉什奇,博士, 数字人文研究员]
  6. Fang Wang, M.A. [王芳,硕士, 研究员]
  7. Olga Kienzler, M.A. [奥尔加·肯兹勒, 硕士, 博士候选]
  8. Yi Xie, M.A. [谢艺, 硕士, 博士候选]
  9. Robert Arlt, M.A. [罗伯特·阿尔特,硕士, 研究助理]
  10. Dominika Klimaszewski, M.A. [多米尼卡·克里马谢夫斯基, 硕士, 研究助理]
  11. Robert Schulz, M.A. [罗伯特·舒尔茨,硕士, 研究助理]
  12. Satomi Hiyama, Dr. phil. [桧山智美,博士, 外聘]

检查委员会成员

  1. Angelika Berlejung, Prof. Dr. theol. [安吉莉卡·贝勒容,教授, 莱比锡大学]
  2. Max Deeg, Prof. Dr. habil. [宁梵夫,教授, 卡迪夫大学]
  3. Phyllis Granoff, Prof. Dr. [菲利斯·格拉诺夫,教授, 耶鲁大学]
  4. Dieter Maue, Dr. phil. [迪特·茂埃,博士, 科尔贝-施瓦森伯恩]
  5. Markus Mode, Prof. Dr. phil. habil. [马库斯·莫德,教授, 哈勒大学]
  6. Michael Zimmermann, Prof. Dr. [迈克尔·齐默曼,教授, 汉堡大学]
AKTUELLE AKADEMIE-PROJEKTE

Vorhaben im Akademienprogramm

Althochdeutsches Wörterbuch

Bach-Repertorium

Bibliotheca Arabica

Briefe und Akten zur Kirchenpolitik Friedrichs des Weisen und Johanns des Beständigen

Codex diplomaticus Saxoniae

Corpus Judaeo-Hellenisticum

Deutsche Wortfeldetymologie in europäischem Kontext

Die Deutschen Inschriften

Edition der Briefe Philipp Jakob Speners

Edition der Briefe Robert und Clara Schumanns

Edition des Gottsched-Briefwechsels

Etymologisches Wörterbuch des Althochdeutschen

Europäische Traditionen – Enzyklopädie jüdischer Kulturen

Forschungsportal BACH

Friedrich Heinrich Jacobi: Briefwechsel

Klöster im Hochmittelalter

Leipziger Mendelssohn-Ausgabe

PROPYLÄEN. Forschungsplattform zu Goethes Biographica

Robert Schumanns Poetische Welt

Text- und Wissenskultur im alten Ägypten

Buddhistische Höhlenmalereien in der Kucha-Region


Landes- und drittmittelfinanzierte Vorhaben:

DIKUSA – Vernetzung digitaler Kulturdaten in Sachsen

NFDI Text+: Forschungsdateninfrastruktur und lexikalische Ressourcen

SaxFDM-Fokusprojekt: Publikationsdienst für wissenschaftliche Datenmodelle und Vokabulare

Kulturerbe Tanz in der DDR

Umgang mit Andersdenkenden und die Konsequenzen: eine datenbasierte Analyse der Politik der SED gegenüber den Bausoldaten

Landeskunde

Landschaft als KulturErbe. Transformation einer Bergbaulandschaft in Sachsen im 20. Jahrhundert

Das Sächsische Weichbildrecht mit Glosse. Digitale Edition der Handschrift Staatsbibliothek Berlin – Preußischer Kulturbesitz, Ms. germ. fol. 389, im Rahmen der Monumenta Germaniae Historica (MGH)

Technikfolgenabschätzung

Akademienprogramm Gesamt

Übersicht über alle laufenden Forschungsprojekte im Akademienprogramm:
www.akademienunion.de

Zum AGATE-Portal, Forschungsinformationssystem der Wissenschaftsakademien:
https://agate.academy/

Termine
Einladung: Kulturerbe Tanz in der DDR 22.01.2025 17:00 - 19:00 — Sächs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zu Leipzig, Karl-Tauchnitz-Straße 1, 04103 Leipzig
Denkströme

Denkströme IconDas Open Access (Online-)Journal der Säch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www.denkstroeme.de

Diffusion Fundamentals

Diffusion Fundamentals IconInterdisziplinäres Online Journal für Diffusionstheorie in Kooperation mit der Universität Leipzig:
diffusion.uni-leipzig.de

Internationale Konferenzreihe:
saw-leipzig.de/diffusion